钱掌柜
四十多年前,“孔雀东南飞”催生出深圳奇迹,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挤上绿皮火车奔赴深圳,在蛇口工业区的轰鸣中挥汗如雨。
一句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,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托起改革开放的拓荒者。如今,广东高擎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的旗帜,向全球人才发出新时代的“求贤令”。当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召唤交织,深圳能否续写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新时代传奇?
当前,全国城市“引才”实招频出: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“求职7日免费住宿、实习3月免费短租、就业3年优惠长租”的阶梯式安居体系;7月1日起,杭州采用积分落户新政策,继续降低落户门槛;长沙对于首次在城市购房的人才提供3万到10万的购房补贴……
随着各大城市持续加码人才政策,纷纷在落户、补贴、住房等方面发力,这场引才“竞赛”愈发激烈,深圳的引才优势正面临新挑战。
数据显示,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798.95万人,比上年增加19.94万人,增长1.12%,连续两年常住人口增量、增速均居广东各地市首位。
耀眼的人才数据,背后暗藏着结构性矛盾:人口密度全国之最,实际城区人口密度突破每平方公里8821人,土地开发趋于饱和;生活成本居高不下,数据显示2024年房价收入比高达34.8倍,高居国内城市首位;公共服务捉襟见肘,2023年末深圳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.95张,远低于全国7.23张。
更深层短板在于人才生态,尤以新兴产业为甚。《2024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深圳虽有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,但从业人员仅约14万,供给总量不足。本地造血能力偏弱——全市仅4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,规模与质量较京沪存在差距。这是人才培养落差,更是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隐忧。
深圳人才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张磊指出钱掌柜,如今人才选择城市时,考量维度更趋多元,涵盖工作机会、生活幸福感、城市生态、文化认同及发展潜力。当“政策洼地”效应减弱、人才需求多元化,深圳如何重塑其不可替代的“吸引力法则”?这不仅是深圳之问,更是所有城市的时代课题。
在引才故事里,深圳从不避讳“谈钱”,市级杰出人才可获600万元资助,国家级领军人才300万元,后备级人才有160万元支持。从“重金筑巢”到“生态培育”,深圳引才政策经历着深刻转型。
2023年,深圳出台新一轮的人才政策,提出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、不问出身培养人才、不求所有开发人才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、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基本理念,进一步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,推动从“政策引才”向“环境、文化聚才”转变。
引才“大招”,被拆解到一件件可感可知的“小事”上:
空间升级:人才公园(二期)开园,成为集休闲、交流、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与“深爱人才”名片;
暖心服务:今年2月,延续12年的“青年驿站”升级,应届生免费住宿延至15天,配套就业指导与长租补贴,直击毕业生“落脚难”痛点;
直观体验: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上海站,招聘会打造成城市体验站,展示特产、科技产品、文旅绿道等,让人才直观感受深圳的活力舞台与宜居生态。
正因有了物质激励和人文体验两手抓,深圳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引进人才入户近4.4万人,连续两年位居“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”榜首,连续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榜首……
从蛇口开山炮到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钱掌柜,人才叙事持续进化。
带着行李箱入住青年驿站的毕业生,恰似当年揣着粮票南下的建设者。城市的顶级流量,不仅在于能吸引多少人才,更在于能成就多少梦想。
如今,深圳的引才之路正转向构建“人才—产业—城市”三位一体的共生生态,让人才从“流星划过”变为“恒星永驻”。
以产业赋能,激发城市活力。2.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组成创新矩阵。
以市场为标准,把发言权交给企业。构建“企业认可、市场评价、政府支持”的人才评价新模式,探索实施以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。
以金融支撑,静候人才圆梦。千亿级产业引导基金+百亿级天使母基金构筑耐心资本,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.61亿元。
正如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院士所言,选择深圳追梦,“不仅因为这里产业聚集、充满活力,更因为这是最包容的城市。在这里,没人嘲笑一个有梦想的人,更没人嘲笑你的梦想。”
深圳的核心吸引力,正从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的口号,深化为“成就每个深圳梦”的实践。深圳湾的浪涛依旧,这片热土的目标,是在新时代晨曦中再现“百鸟归林”的盛景。
专家观点
深圳人才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张磊
从“政策引才”到“生态留才”的三个建议
南方+:45年来,深圳从最初仅有2名技术员,发展到如今各类人才总量超662万人,成绩斐然。您认为深圳的引才哪些地方做得尤为出色?
张磊:深圳人才政策和服务举措最出色的地方,我认为是紧密匹配产业需求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“三来一补”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,深圳设立深圳市对外服务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“深圳外服”)为外资企业和外籍人才等提供配套服务,设立“人才大市场”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自由流动。本世纪初,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为主导产业,深圳大量引进高端研发人才,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,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进一步放大。进入新时代新阶段,深圳围绕城市发展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,打造全球人才高地。对顶尖人才实施精准引进和定制化支持,通过“一事一议”机制为全球顶尖科学家量身打造事业平台,形成“引凤筑巢”与“筑巢引凤”的双向循环。
南方+:作为创新之都、人才之城,深圳提出了人才无忧计划,涵盖“事业无忧”“往来无忧”“安居无忧”“生活无忧”“申办无忧”。您认为当前深圳应该重点做好哪个方面的工作?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?
张磊:在深圳“人才无忧计划”的五大维度中,就目前来看,“安居无忧”依旧是重点和难点,因为这不仅是解决人才留存的基础问题,更是破解深圳高房价与人才吸引力矛盾的关键。重点区域需要加大供应保障,人才房的政策实施精准度也有待提升,各类人才的保障分层还不够清晰,大部分还是普惠的方式进行覆盖。各部门机构都在发力,就人才的角度来看,目前聚合效应不够明显,“政策红利”有待升级打造成为“人才生态红利”。
南方+:现在各地人才补贴频出,从“政策引才”到“生态留才”的跃迁过程中,您建议深圳如何通过城市文化认同、社区归属感等要素维持吸引力?
张磊:深圳有多张文化名片,如青春之城、科技之城、千园之城、设计之都等。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,文化认同与社区归属感的培育任重而道远。建议一是推动文化根脉重塑。通过非遗活化与现代表达、城市记忆与叙事重构、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等达到本土认同。二是推动科技人文融合。让居民沉浸式体验城市变迁,培养新生代对深圳文化的认同感。三是着力营造“家园式”社区生态,强化情感联结,增强新市民归属感。非货币吸引力构建,本质是将城市发展逻辑从“资源集聚”转向“价值共创”,破解移民城市的文化疏离感,让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情感认同。
南方+:在吸引和成就人才,促进城市发展方面,您认为深圳有哪些是可以继续巩固提升的?
张磊:随着城市间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,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至关重要。一是政策体系要从“普惠覆盖”到“分层精准”,高端人才的定制化服务继续升级,青年人才的成长型支持继续强化。二是创新生态要从企业主导升级到产学研深度融合,打通科研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对产业链人才进行“链式培育”。三是城市功能要从硬件供给到软环境提升,创新青年人才的社交场景,打造国际人才的生活圈等。四是城市服务要从政府主导到“数字赋能+社会协同”,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数字化升级,更多更好发挥各类人才组织的作用。深圳持续巩固提升吸引和成就人才,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将“人才政策”升级为“人才生态”,不仅要继续提供资源支持,更要构建出“价值共创”的城市基因,从“中国硅谷”升级为“全球人才生态标杆”,让人才不仅是城市发展的“参与者”,更成为城市价值的“共享者”与“传承者”。
南方+研究员 李定钱掌柜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